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可乡:四项措施同步发力 人居环境全面焕新

发布时间:2025-04-11 15:45

在石林县大可乡,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薄雾,保洁员们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的身影穿梭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扫帚清扫地面的沙沙声,奏响了乡村整洁的乐章。这是大可乡实行村庄保洁员制度后的日常景象,也是全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生动注脚。

图片1

   一、制度先行,构建长效管护“硬框架”

为破解农村环境卫生难题,大可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按照一村至少一保洁员制度,制定出台详细管理办法。从人员选拔到职责界定,从工作标准到考核奖惩,均有章可循。在人员选拔方面,优先考虑责任心强、熟悉本村情况且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村民,通过公开竞聘、民主评议等方式,确保选出合适人选并签订协议。在职责方面,详细划定保洁员需对村庄主次干道、公共活动场所、河道沟渠等区域进行清扫,做到路面无垃圾、无杂物堆积;定期清理公共厕所,保证厕所干净整洁、无异味;及时清理垃圾箱周边散落垃圾,实现垃圾不外溢。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充分考虑乡村生活作息,确保保洁工作不与村民正常生产生活冲突,让保洁工作有序融入乡村日常。

图片2

图片3

   二、全员上岗,编织乡村整洁“防护网”

全乡48个村小组,依据人口规模、区域面积等因素,精准配置70名保洁员,实现公共区域清扫保洁全覆盖、农村公厕保洁管护开放全到位、垃圾箱周边卫生全达标。今年3月以来,以提升保洁服务质量为目标,各村进行了多维度考核,实行优胜略汰机制,精准评选出工作效率高、责任心强的保洁员,在开展岗前培训及装备工具配备后迅速投入工作。保洁员们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有的负责主干道清扫,有的专注背街小巷清洁,还有的专门维护公厕卫生。他们身着统一工作服,成为乡村一道流动的风景线,用辛勤汗水换来了乡村的干净整洁。

图片4

0db7ea580470c5b7887a4fe8801b38f8

   三、经费保障,注入持续运行“动力源”

资金保障是保洁员制度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大可乡创新经费保障机制,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通过“一事一议”和村规民约,向村民收取卫生费。所收费用全部专项用于各村保洁员聘用、保洁工具购置及其他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工作,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乡级财政根据各村工作开展实际情况进行奖补,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村给予资金支持,用于购置保洁工具、绿化美化等,进一步激发各村开展保洁工作的积极性。此外,乡政府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加大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增配勾臂式垃圾箱35只、勾臂式垃圾车3辆,目前全乡共有勾臂式垃圾箱162只、勾臂式垃圾车5辆,为垃圾清运和保洁工作提供有力物质保障。

四、监督考核,拧紧责任落实“螺丝钉”

为确保保洁员制度落地见效,大可乡建立健全监督考核体系。每月开展实地检查考评,乡考评小组深入各村,依据考核标准对保洁员工作进行量化打分,发现问题当场反馈,要求限期整改。同时,结合村规民约“红黑榜”制度,对保洁员工作进行公开评比。每月由村民代表、村干部组成考核小组,对保洁员工作进行打分评价,表现优秀的保洁员列入“红榜”进行表扬;对工作不力、未达标准的保洁员列入“黑榜”进行公示,督促其改进,若多次整改仍不合格,扣减薪酬或予以辞退。年终结合日常巡查与月度考评结果,乡级评选“明星保洁员”,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通过这种方式,在保洁员队伍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保洁工作质量。

保洁员制度的实施,让大可乡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井然有序的村庄和焕然一新的公共环境。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从最初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监督者,积极主动维护村庄环境卫生,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未来,大可乡将持续完善和优化保洁员制度,不断探索创新人居环境治理模式,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向纵深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图片7

图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