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字技术让国家级非遗《阿诗玛》代表性传承人原声被永久留存

发布时间:2025-09-22 16:52

近日,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非遗数字化采集团队在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顺利完成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阿诗玛》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在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团队历时数月,高质量记录了三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珍贵数字化资料。这项工程让民族民间文学与前沿科技相遇,为保存彝族撒尼人的“文化根脉”提供了数字解决方案。

  采集团队此次重点记录了三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珍贵资料:83岁的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73岁的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张玉英,以及72岁的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虎志兰。

《阿诗玛》:彝族撒尼人的文化瑰宝与传承守望

  《阿诗玛》是流传于石林县彝族撒尼支系的民间叙事长诗与歌曲,讲述了少女阿诗玛不畏强权、追求自由的故事。其以五言句式传唱,运用伏笔、夸张、讽刺等构思技巧,以及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谐音修饰为撒尼人独有,部分甚至为《阿诗玛》特有。这种内容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使其成为民间文学的典范。

  2006年,《阿诗玛》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史诗揭示了光明战胜黑暗、善美取代丑恶、自由冲破禁锢的理想,体现了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精神,成为口耳相传的文化瑰宝。然而,随着生活方式、教育体制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环境的变化,《阿诗玛》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所幸,高龄传承人仍以各自方式守护文化火种。正如国家级传承人王玉芳所言:“《阿诗玛》这部作品不能断代,希望它可以代代相传。”

八旬老人毕生传承,活在民间的“阿诗玛”

  9月5日上午,在石林县撒尼文化学者方劲松的陪同下,采集团队来到石林县长湖镇宜政村,83岁的王玉芳老人坐在自家院子里,静静地搓着手中的麻绳。

  王玉芳出生于1941年,被彝族撒尼人誉为活在民间的“阿诗玛”。她传唱《阿诗玛》七十六年,掌握该谜、喜调、库吼调等唱法,能完整演绎《阿诗玛》多个版本,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方劲松的翻译下,采集团队得知,王玉芳七岁从父母那里学习《阿诗玛》,十六岁就能诵唱整本《阿诗玛》,如今,她在尽力教授后人诵唱《阿诗玛》。面对数字化采集团队的麦克风和摄像机,王玉芳老师缓缓开口吟唱。她那苍老而有力的嗓音中流淌出千年史诗《阿诗玛》的旋律,时而低沉悲切,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柔情,时而沉默有力。

1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的代表性传承人,王玉芳深知这次数字化采集的意义。临别时老人拉着采集团队成员的手,一边塞水果,一边叮嘱到:“要传承下去,要让后人知道《阿诗玛》。”

22

七旬歌者与千年史诗:口传文学的瑰宝

  9月5日下午,采集团队继续寻访阿诗玛传承人之路,到石林街道月湖村见到了另一位阿诗玛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玉英。

  张玉英作为毕摩世家后代,自幼浸泡在彝族文化的“基因库”中,今年已经七十三岁高龄的她,回忆起学习《阿诗玛》的经历,眼神依然焕发着光芒。自幼跟随姑妈学习《阿诗玛》,现在张玉英还积极培养后继人才。

33

  “明天晚上我就要带着徒弟去演出《阿诗玛》”张玉英老师自豪地说道。如今,她的徒弟们活跃在各大舞台上,延续着这一古老文化的生命力。随后,对着数字化采集设备,张玉英用自己质朴感人,声情并茂地演绎了《阿诗玛》。

  在另一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虎志兰的展示中,团队看到了《阿诗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情歌对唱。虎志兰动听的演绎方式和表演,完美展现了彝族撒尼人丰富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让采集团队窥见了这部伟大作品的包容性与丰富性。

  两位传承人的歌声已经被转化为数字数据,将与其他传承人的演唱一起被永久保存。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教育体制转型,数字化保存成为保护《阿诗玛》的重要方式。

44

《阿诗玛》歌声永存,多模态采集树立文化传承新标准

  多模态数字采集技术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辟全新路径,让古老文化得以跨越时空限制。采集团队此次记录的,远不止是声波振动——他们完整留存了一种濒临消失的文化表达方式,一种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情感的生活形态。

  本次国家级非遗《阿诗玛》数字化采集项目,依托于云南省科技厅《非遗产业数字化保护传承及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专项,系统性地运用了先进的多模态数字采集技术,不仅对流传千年的彝族撒尼叙事长诗进行了全方位收录和保存,更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手段确保了文化遗产的永久存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本次国家级非遗数字化采集团队负责人张随江教授对此评价到:“这次数字化采集工作希望能为《阿诗玛》的演唱树立了一个权威标准、留存了一段永恒记忆。”这项工作不仅为当下的传承提供了规范,也为后世的研究和传承留下了不可篡改的文化基因。


来源:云南网